kaiyun通济城,位于七里圩王城的东南直线米。这个位置正好卡在灵渠与大溶江两河相距最窄处。如果像
《桂海虞衡志》记载的那样,秦城是“始皇发兵戍五岭之地”,从军事角度来看,在此地建城战略意图十分明显。
公元前219年,秦军修凿灵渠以保障后勤粮饷输送,使秦军解除了后顾之忧,迅速统一岭南。通济城所在的位置,无疑就是扼守灵渠这条南北交通动脉的咽喉要地。
2013年,兴安县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秦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一下子倍受关注。
考古工作人员就在通济城西南部的这一小块范围内开始了考古发掘。他们发现,这里的地层堆积相当薄。在现代和唐宋时期的堆积层之下,文化层仅有30~40厘米。但考古工作人员也没有想到,就这么一片小小的地方,竟给他们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。发掘这个地方竟然发现了三口水井。井的发现,令考古工作人员尤其振奋。
可遗憾是,最终并是没有发现文字的内容。尽管没有发掘出秦简,考古工作人员还是找到了不少柱洞、水沟、灰坑等遗迹,出土的遗物有陶制板瓦、筒瓦、瓦当等建筑材料,以及泥质软陶为主的陶罐、陶瓮等等,足以让考古工作人员眼前一亮。
【(秦始皇)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,为五军:一军塞镡城之领(岭),一军守九疑之塞,一军处番禺之都,一军守南野之界,一军结馀干之水,三年不解甲驰弩。使监禄无以转饷,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。——《淮南子》】
秦统一六国后挥师南下,开始征服岭南的战争。人们推测,《淮南子》记载其南征的五路大军中塞镡城之岭一路,很可能就近招兵来自于楚地。
兵,随军而来的楚人把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用品带到了这里。秦帝国仅仅存在十五年就烟消云散,如今通济城考古挖掘出的文化层薄且单一,恰恰说明通济城在短时间内被弃用,与秦在兴安一带活动的时间十分吻合。通过几十年艰辛不懈
古墓葬的考古反映的往往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生活,而古城址考古则能反映这个地方的开云官方、经济、军事、对周边的管理,是最全面了解某一个时代的重要依据。在千年沧桑的
古城遗址前,数十年光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,田野间绿树和碧草掩盖了黄土和那段激荡辉煌的历史。大地之下,还有更多的考古秘密等待后来人去发现。